非常認同這篇。
現在出版業跟作者之間錯綜複雜難以言喻的關係,有點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辯證。
有個點我一直想不通,外版書通常不主打作者(除非是像JK羅琳這種大咖),所以買版權時首看話題性跟銷量,但就算國外賣很好,台灣市場也可能慘兮兮,最終決定是否買版權的關鍵,就是內容。既然外版書很看內容,為什麼本土作者就追求「轉換率」呢?
所謂的「轉換率」其實只能參考,我們很難從現有的數據──作者粉絲數及銷量,去判斷買書的人「都是作者的粉絲」,只能從這兩項數據大致推估,這個作者「可能」帶來了多少流量。
我很討厭只看「粉絲數」就決定是否要幫某某出書,畢竟粉絲數可以灌水,人氣很高的人內容也可能很水。
況且,即使內容很有料,粉絲也未必能接受不同載體呈現的內容,例如youtuber出書,如果沒能找到粉絲願意買單的亮點,就算是百萬訂閱也未必能帶來破萬銷量。
粉絲很多、第一本賣很好,結果第二本一落千丈的也是大有人在,如何持續創造出新鮮又被需要的內容,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。
#編分享